十多年前看过一位留美华人女作家写《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书中的偷渡、蛇头、移民局、中国人在美国受到歧视、美国主流社会的排外等一系列的负面描述, 一直让我对山姆大叔的形象远不如美国人尖挺的鼻子那么高大,加之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二美”(房贷美和房利美)的不美表现,使我戴着有色眼镜踏上了美联航的赴美航班,眼前机舱里的空嫂们,远不如中国凤凰中的那万里挑一的空姐令人赏心悦目,在半梦半醒间煎熬了十三个小时,尤如数千只蜜蜂飞舞振翅的嗡鸣声总算停止了,我们完成了这从傍晚飞到傍晚的航行,美国到了。不由得耳边响起了电影《不见不散》中葛优的那句话“美国啊,不是什么人都能来的哟!” 这是怎样的一个国度呢?一切从陌生的兴奋中开始了。
一
到美国的第一个早上,时差的影响还令我有些昏昏沉沉,窗帘缝隙中透过的一缕阳光招着手把我引到了窗前,打开窗子,沁人心脾的清新扑入怀里,好久没见过这么蓝而高远的天空了,空气完全透明了,感到天都要高出一截儿了。 特别想和真正的美国人聊聊天,就不经意地出来四处走走。在晨曦中,一个牵着小白狗的美国男孩儿迎面走过来,他停下来看着我,笑容让你无法拒绝和他的亲近。我们攀谈了起来,显然我那蹩脚的英语配合着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能够克服我们交流的障碍,这让我再次下了利用这次一个月培训时间好好提高一下口语的决心。始料未及的是他对我们中国的了解不是长城和故宫,也不是2008年令我们自豪的北京五环辉煌,而是他吃过的并且是他认为最好吃的中国菜。看着他说着中国的美味,并颇有向往地告诉我他明年要和他的ROTHER(我还分不清这是他弟弟还是哥哥)到中国来旅游的喜悦,觉得美国孩子真单纯得可爱,不由想到如果一个陌生的外国人和一个十岁的中国小男孩拉家长,可能会被一声很有敌意的提醒“阿宝,你妈叫你回家吃饭,别和陌生人说话”了而打断。看来美国人在单纯美的教育方面远不只是表面上看到的这一点点。目送着这个十岁的美国男孩牵着狗儿回到我们入住的酒店,再次觉得这美国第一天的阳光真好。
(照片:阳光的美国男孩)
二
华人在美国的地位一直是让人关心的问题,这次来到美国,切身感受到了同为中国人的自豪与亲近。刚一出华盛顿杜勒斯机场,GMU的曲教授就热情地招呼着每位团员,新友旧知都那么亲切。几天来,这位乔治梅森大学科学院的终身教授都亲自开车往返于我们的住地和学校之间,早晚准时地接送我们。他带领的团队中的几位年轻人干练、热情、周到地为我们跑前跑后,大家相处得如同一家人一样。USGS的朱教授,来自于GEORGIA的刘教授,GMU孔子学院的张宽教授,一个个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在美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大家都为他们感到自豪和骄傲。经过几天的了解,我们感受到在美华人的热情周道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随着国家的发展,经过在美国的中国人的辛劳和刻苦,“胜利属于英勇的中国人民”。 几天来,住处的电话不停地响,从南科院到美国学习和工作的朋友们轮翻地打来电话,一聊就是半个小时,在做好听众,倾听他们诉说中,深深体会到了他们对“家里来人”的亲切与期盼,临了,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带上一句“回院来看看吧。”期盼着与他们在美国的见面,更期待着回去后迎接他们的归来。
三
迈出国门后,大家习惯于将在美国看到的,经历的与国内相对比。在美国的见闻如同一面面让我们自省的镜子,我预想到这有可能将会是我们来这里学习后取得的一个重要成绩。几天来,大家都觉得出来开眼界,长见识,找差距,学经验,收获颇丰。笑谈中我们发现,中午在GMU的学生餐厅里,先拿起个空盘子,再四处张望并寻找不同种类美味的并将之统统收入自己盘中的,多是黑头发黑眼睛的同胞,当然也包括我和随行的同学们。而美国孩子刷卡进入餐厅后,他们习惯地寻找着自己今天要吃的东西,有的只是一只汉堡包或是一个三明治,看好了食物后,他们才开始找盘子,并就手将要吃的东西放在盘子中带到座位上。不求全部拥有但求寻我所需,这种从美国孩子们在自助餐厅中透露出的实用价值观,倒值得我们学习,至少他们进自助餐厅前后的目标是保持一致的。反思一下,我们有时的半途而废倒更象是我们在吃自助餐时表现那样,抱着吃午饭的简单目标去,结果却是把自己撑得几乎要吐出来才肯离开,这倒真显出美国人更聪明些了。 学生餐厅吃完自助餐要自己将盘子等放到传送带上去,这倒是省下了不少人力。同行的一位女同事因要为大家办事需先行,我自告奋勇地提出帮助把盘子送到传送带上去,一上手方知在这餐厅中要一个人端两个中国人用餐过后的盘子还真不是件简单的事。刚过拐角,盘中的刀叉就跳到了地板上,迎面走来的一个高高个子的美国男孩儿动作自然得就象是弯腰系着自己的鞋带般地蹲下帮我捡掉在地上的刀叉。一个叉子跳得离我脚尖近在咫尺,始料未及的是这美国大男孩竟一下子双膝跪在我面前,目的很简单,这种姿势更有利于他捡到我脚边的叉子。起身,递上手上捡起的刀叉,蓝蓝的眼睛清澈透明,真是个漂亮的美国人。身后的窦总帮我谢着他,脱口说出“THANK YOU VERY MUCH”,这里的“VERY MUCH”听起来倒是一点都不多余。
四
初到美国几日,大家对美国的公共事务和民众的管理都很关注,平时也留意观察着美国在这方面的做法。让我们感触很深的是在美国的开车人都非常遵守秩序,只要路边上有行人经过,车子都会远远就减速并停下来等行人走过后再过,这一让美国人感到习以为常的举动,着实地让我们感到吃惊和羡慕。同为车轮子上的民族了,由于在实践中总结了丰富碰撞车和随意变道挤路的经验,我们在车技上领先了,但在车文明上却还差得很远呢。

(照片:远远停下等行人通过的汽车)
热心的小王带着我们去学生中心办学生证。美国人办学生证还真快,站好,照相,取证一气呵成,每个人拿到这日期截止至2015年的GMU的学生证都为能重温学生生活而感到兴奋。在等候办证时,与学生中心的工作人员聊了起来,我也不厌期烦地又自告奋勇地做了一回中美文化交流的使者,邀请她到中国来看看。在学生中心,大家体验到美国大学在管理上的有条不紊,都建议今后再到国外参加培训,应增加管理和经济类的课程。经济学科可是GMU的强项,已经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了。
(照片:学生中心的微笑)
五
美国的胖子可真多,也真是胖,置身于其中,我竟觉得自己还不错,至少不能算得上是个胖子,同行的国内胖子们也多有同感,这也督促着我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要坚持锻炼身体。在学生运动中心,一个个年轻的美国学生在一排排的跑步机上锻炼,我们不由得珍惜这一再做学生的机会,刷一下GMU的学生卡,迅速地加入了他们的行列。身边的一个美国男孩儿跑得快速而有力,粗粗的喘气声预示着他要跑完了。男孩儿下了跑步机,没有急着走,而是到旁边拿起喷洁瓶,熟练地喷在他用近的跑步机的扶手和控制面板上,认真的用抹布擦干净后,有秩序地放好清洁工具,悄悄地离开了。我想接下来站在他使用过的这台跑步机上的锻炼者一定能感受到他这份细心。和同行的团员为这一举动所打动,下了跑步机,依葫芦画瓢般地也把自已用过的跑步机的扶手和面板喷上清洁液,用毛巾擦干净,虽有些东施笑颦之嫌,但是做过这一看似平凡的举动后,自己的心里还真的很快乐。这一方法至少可以带回去教给儿子,能够为别人做些事,真好。
(杨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