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桩桩侧摩阻力分布与地基附加应力问题及对群桩沉降计算的影响
郑 刚1, 2,张立明1, 2,王 琦1, 2
(1. 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天津 300072;2. 滨海土木工程结构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72)
摘 要:实测资料表明,工作荷载下传统Geddes解假设桩侧阻分布与长桩及超长桩实测侧阻分布差别较大,在工作荷载作用下长桩及超长桩桩身上部侧阻首先发挥。在对超长桩实测桩身侧阻分布的归纳总结基础上,建议了桩侧阻两段和三段线性分布模式,并通过对Geddes应力解的叠加,推导了两段和三段线性分布组合的侧阻分布模式下的地基附加应力解。建议侧阻分布模式与Geddes侧阻分布模式的对比分析表明,Geddes侧阻分布模式得到的桩端以下桩间土的竖向附加应力明显大于建议模式的结果,导致Geddes侧阻分布模式得到的群桩沉降比大于建议的侧阻分布模式计算的沉降比,Geddes侧阻分布模式夸大了群桩内部各桩的相互作用。实例计算表明,其它条件相同时,建议的侧阻分布模式计算得到的沉降与实测值更接近一些。
关键词:Geddes应力解;桩侧摩阻力;分布模式;地基附加应力;沉降计算
上海地区深基坑周边地表变形性状实测统计分析
王卫东1,徐中华1,王建华2
(1.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地基基础与地下工程设计研究所,上海 200002;2. 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上海 200030)
摘 要:收集了上海软土地区35个具有墙后地表沉降实测资料的深基坑工程案例,从统计角度研究了深基坑的墙后地表变形性状。最大地表沉降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其值介于0.1%H~0.8%H之间,平均值为0.38%H,其中H为基坑开挖深度。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最大地表沉降随着墙后软土层厚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坑底抗隆起稳定系数的增加而减小,而与围护墙的插入比及支撑系统刚度的关系不大。最大地表沉降与最大墙体侧移的比值基本介于0.4~2.0之间,其平均值约为0.84。统计了墙后地表沉降的分布模式,给出了墙后地表沉降的包络线。最大地表倾斜量介于0.001~0.017之间,给出了根据最大地表沉降量来预测最大地表倾斜量的统计关系。
关键词:深基坑;地表沉降;统计分析;软土
天然软黏土屈服特性及主应力轴旋转效应的本构模拟
黄茂松1, 3,柳艳华1, 2
(1.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 200092;2.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西安 710064;3. 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
摘 要:为合理模拟主应力轴旋转等复杂加载应力状态,对已有的结构性黏土的各向异性边界面模型中屈服面在
平面上的形状函数 进行修正,使其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并将模型由三轴应力空间拓展到一般的三维应力空间。通过对天然沉积上海软黏土的一维压缩试验、等压及偏压固结三轴不排水剪切试验、一系列K0固结三轴排水应力路径试验以及不同中主应力系数和主应力轴旋转角度下的空心圆柱不排水剪切试验,对上海软黏土的屈服特性和主应力轴旋转效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试验研究表明天然沉积的上海软黏土具有明显的结构屈服特性和塑性各向异性,初始状态边界面在 平面上呈并非以K0线为对称轴的倾斜椭圆形状,临界应力比随中主应力系数的增大而减小,验证了模型中所用的三维边界面方程的合理性;主应力轴旋转对天然沉积软黏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及强度均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天然沉积上海软黏土等压及偏压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结果对模型参数进行标定,并对应力路径三轴排水试验以及主应力方向旋转的空心圆柱剪切试验结果进行计算,初步验证了拓展后模型在模拟复杂加载路径及主应力轴旋转效应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软黏土;屈服;结构性;各向异性;主应力旋转;边界面模型
关于具有多层复合衬里填埋场稳定安全的探讨
钱学德1, 2,施建勇2
(1. 密歇根州环境保护厅,密歇根 兰辛 48913;2. 河海大学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98)
摘 要:防止含有多层土工合成材料复合衬里的填埋场的平移破坏是填埋场设计中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发生在多层衬里界面上的平移破坏的破坏面可能会在背坡上通过衬里的一个界面,而在底部却通过衬里的另一个界面;具有最小安全系数的衬里最危险界面会随着填埋高度和填埋体形状的变化从一个界面转移到另一个界面。在填埋高度较小时,30 cm的渗滤液水位对稳定分析计算的最危险界面和安全系数都会有较大的影响;但是随着填埋高度的增高,30 cm的渗滤液水位对最危险界面改变的和安全系数降低比例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小。由于渗滤液水位的升高,不仅会导致安全系数的减小,而且还可能会导致多层衬里的最危险界面从一个界转移到另一个界面。提高设计水平,解决目前我国填埋场在长期运行中的渗滤液水位升高问题,保证填埋场的稳定性,是目前迫切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填埋场稳定;平移破坏;多层复合衬里;最危险界面
基于p–y曲线法的超长桩非线性数值分析
姚文娟1,吴怀睿1,程泽坤2,杨 武1
(1. 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上海 200072;2.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32)
摘 要:引入横向等效载荷概念,根据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推导出了具有对称形式的杆单元P–Δ效应刚度修正矩阵。同时结合p–y曲线法,从Newmark弹簧支座的概念出发,考虑横向抗力分布的影响,提出了与有限杆单元法相适应的非线性弹簧设置方法。结合以上改进,建立了相应的倾斜荷载桩非线性有限杆单元分析模型。基于该模型编制了有限元程序,对具体工程实例进行了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工程实测数据,以往方法的计算成果和通用有限元软件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同时利用该方法计算分析了P–Δ效应的影响程度。
关键词:P–Δ效应;p–y曲线;水平非线性弹簧;非线性有限杆单元模型
模拟堆石料颗粒破碎对强度变形的影响
刘萌成1, 2,高玉峰1,刘汉龙1
(1. 河海大学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98;2. 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杭州 310014)
摘 要:许多试验事实表明,极高压力下颗粒材料粒径极限分布并非Hardin所谓的以0.074 mm为截断粒径的均匀分布。通过拓展破碎概念提出了Hardin破碎指标修正定义,并用以区分剪切过程中破碎的暂时和永久终止状态。开展了系列模拟堆石料固结排水大型三轴试验,提出了系列非线性关系用以描述模拟堆石料的级配、破碎指标以及应力–应变–体变响应变化规律。分析表明:随着围压增加,特征粒径减小而级配指标增加,试样级配变化明显;随着围压增加,峰值(或临界)状态破碎指标增加,相应的应力比和内摩擦角则减小,两种状态下破碎指标与内摩擦角具有唯一对应关系;同一剪切过程中,破碎指标变化率、剪胀率和塑性剪切模量具有非同步变化关系,由此形成了颗粒破碎对于模拟堆石料应力变形影响的复杂性。
关键词:模拟堆石料;颗粒破碎;破碎指标;强度变形;三轴试验
加筋砂土挡墙筋材层数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彭芳乐1, 2,曹延波1, 2
(1.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 200092;2. 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
摘 要:利用非线性弹塑性有限元对具有不同筋材层数砂土挡墙的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系列性的模拟与分析。有限元解析采用了基于修正塑性功砂土的硬软化弹塑性本构模型,它可以同时考虑砂土强度的各向异性、应力水平相关性、剪切应变局部化特性以及应力路径效应等。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这种较高精度的有限元解析方法对加筋砂土挡墙的变形破坏进行分析,不仅能较好地模拟加筋砂土挡墙基础底面的平均压力与沉降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较好地再现筋材层数变化对加筋砂土挡墙承载力与变形的加筋加固影响。虽然本文所分析的各种工况中加筋材的抗拉总刚度(或总重量)不变,但随着所划分筋材层数的增多,加筋砂土挡墙的承载力明显增大。另外,利用以上建议的有限元方法也能合理地模拟不同层数加筋砂土挡墙的剪切带发生发展状况、加筋材的拉力、面板的水平土压力分布、以及加筋砂土挡墙的渐进性变形破坏特性,从而为定量化地把握和理解加筋砂土挡墙中筋材层数的变化影响和加固效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加筋砂土挡墙;有限元; 弹塑性本构模型;筋材层数效果;渐进性变形破坏
基于PSO-PP的边坡稳定性评价
徐 飞1,徐卫亚2,刘造保2,刘 康3
(1. 海南省公路勘察设计院,海南 海口 570206;2. 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科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98;
3.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72)
摘 要:边坡的稳定性评价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系统问题。结合投影寻踪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和逻辑斯谛曲线函数,建立了边坡稳定性评价的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模型(PSO-PP)。该模型一方面利用粒子群算法(PSO)优化投影指标函数及逻辑斯谛曲线函数参数,确保了模型参数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利用逻辑斯谛曲线函数建立投影值与经验等级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模型的测试结果显示了良好的精度。将该模型应用到雅砻江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边坡的稳定性分析中,实例分析结果与实际状态吻合较好,表明该模型在边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边坡;稳定性;投影寻踪;粒子群;逻辑斯谛曲线
基于风险动态评估与控制的岩溶隧道施工许可机制
许振浩1,李术才1,李利平1,陈 军2,石少帅1
(1. 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061;2. 湖北省三峡翻坝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湖北 宜昌 443007)
摘 要:翻坝高速鸡公岭隧道穿过寒武系石龙洞组强岩溶含水层,地下水位高于隧道底板约150~200 m,施工中极易发生大型突水突泥灾害。为控制施工风险,研究了隧址区岩溶发育特征,突水突泥风险孕险环境、致险因子、动态管理与控制方法,建立了基于综合赋权专家评分法的初步评估、二次评估与动态评估模型,首次提出并成功实施了一种基于隧道施工风险动态评估的风险控制新机制:施工许可机制。该机制不仅可在岩溶隧道施工风险控制过程中应用,对于其他类型隧道与工程施工风险控制亦有借鉴意义,已成功应用于翻坝高速鸡公岭隧道突水突泥施工风险控制,并开始应用于宜巴高速隧道施工中,岩溶、软岩大变形、塌方等灾害风险控制。
关键词:隧道;岩溶发育特征;施工许可机制;突水突泥;风险评估
煤矿特大动力突水动力冲破带形成机理研究
乔 伟1,2,李文平1,孙如华1,李小琴1,胡 戈3
(1.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 兖矿集团有限
公司 博士后工作站,山东 邹城 273500;
3. 山东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3)
摘 要:由于地下开采活动,致使在整体块状结构坚硬岩层中产生弹性能积聚,当弹性能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坚硬岩层产生动力失稳,瞬间释放巨大动能,致使在坚硬岩层附近的含水层中产生超高水压,并在含水层与采掘临空面之间,产生瞬间冲破导水通道,产生动力突水。以海孜煤矿为例,通过现场勘查和数值模拟分析了离层产生的地质条件和主要因素,测试了坚硬岩层的冲击倾向性指标(tD,WET,KE),并设计和实施了冲击动力作用下反应超静水压力大小的试验,在此基础上基于爆炸力学的理论初步研究了动力冲破带的形成机理。
关键词:采矿工程;离层水;动力突水;超静水压力;冲击动力
隧道掌子面节理信息快速数字识别及稳定性分析
王 洋1,2,王述红1,3*,郭牡丹1,3,董智慧1
(1. 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2. 辽宁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辽宁 沈阳 110016;
3. 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徐州 221008)
摘 要:岩体隧道开挖过程中所获得的节理相关信息的迅速程度、准确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安全性。借助于三维岩体不接触测量技术,快速获取一系列真实描述岩体宏观结构的数字图像,提取节理几何形态空间分布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自行开发研制的岩体模型空间分析系统GeoSMA-3D,快速识别关键块体;并运用三维离散元程序3DEC及其内嵌FISH语言建立模型,将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研究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岩体的运动形式和垮落形态,记录并且分析开挖推进过程岩体变形塌落全过程,最后尝试将数值计算结果来反馈分析指导施工。
关键词:不接触摄影测量;节理数字识别;稳定性分析
砂岩直接拉伸蠕变特性及Burgers模型的改进与应用
刘东燕1,2,赵宝云1,2,朱可善1,2,薛凯喜1
(1.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 400045;2. 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重庆 401331)
摘 要:应用自行研制的岩石直接拉伸装置对红砂岩进行了单轴直接拉伸蠕变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低应力状态下砂岩的直接拉伸蠕变由衰减蠕变和稳态蠕变组成,高应力状态下砂岩直接拉伸出现历时较短的加速蠕变阶段。在对蠕变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对Burgers蠕变模型进行了改进,引入了一个非线性黏塑性体,并基于BFGS算法对拉伸作用下蠕变试验结果进行直接拟合。结果表明,基于BFGS算法的改进Burgers蠕变模型理论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效果较好,引入模型的非线性黏塑性体其黏性系数ηN的初始值较大(1019以上),该非线性黏塑性体在砂岩的加速蠕变阶段起到主导作用;改进Burgers模型不仅可以描述砂岩直接拉伸状态下的衰减蠕变和稳态蠕变阶段,而且可很好地描述砂岩加速蠕变过程。
关键词:砂岩;蠕变;直接拉伸;蠕变模型
交通荷载下路基土中动应力响应特征分析
汤连生1, 2,林沛元1, 2,吴 科1,邓锡斌1,邓钟尉1, 2,李海洋1
(1.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东 广州 510275;2. 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275)
摘 要:为分析路基土的动力响应特征,结合层状黏弹性体系理论,借助黏弹性运动方程和用复柔量表征应力应变关系的本构方程,采用传递矩阵法建立层状黏弹性路基土响应行车荷载的力学行为分析模型,利用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基于该模型和静力学理论,考察了路基土中动静应力随深度的分布规律,探讨车辆荷载强度、荷载频率、循环加载次数、路基深度、土层复柔量、土层密度等因素对路基土中竖向动应力的大小及分布特征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关键词:交通荷载;路基土;动应力;层状黏弹性体系
大断面盾构隧道结构横向刚度有效率的原型试验研究
封 坤1,何 川1,夏松林2
(1. 西南交通大学地下工程系,四川 成都 610031,2. 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00)
摘 要:通过对盾构隧道横向刚度有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大断面水下盾构隧道横向刚度有效率的原型试验求解方法,进而对南京长江隧道及广州珠江狮子洋隧道管片衬砌结构开展原型试验,得出两座隧道管片结构 和 随荷载条件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在同等荷载条件下,断面越大, 越小,对应 越大,错缝结构的 大于通缝结构。正弯区与负弯区的 不同,对于不同的管片结构型式, 与 的对应关系不同。同时,针对两座隧道不同结构形式给出了 , 的关系曲线,并提出了10 m级和15 m级水下盾构隧道通缝与错缝条件下 与 的建议值。
关键词:水下盾构隧道;管片衬砌结构;横向刚度有效率;弯矩增大系数;原型试验
横观各向同性饱和层状土中垂直受荷群桩的动力阻抗
王小岗
(台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摘 要:给出了稳态振动时,垂直受荷群桩在横观各向同性饱和层状土中动力阻抗计算的一般方法。首先,基于Biot饱和介质的三维波动理论,借助Hankel变换,得到横观各向同性饱和土轴对称动力问题的通解,利用通解,给出饱和土层在Hankel变换域内的精确动力刚度矩阵,进而构建出饱和土层在竖向柱面荷载作用下的动力Green函数;其次,根据桩–土界面的位移协调及平衡条件,利用Kynia的方法,建立了饱和地基–群桩纵向耦合振动的边界元–有限元方程,给出了垂直受荷群桩动力阻抗的计算公式。算例表明:场地土的各向异性及土层刚度的变化,对摩擦型群桩动力刚度的影响要远大于对端承型群桩的影响。
关键词:横观各向同性;饱和土;群桩;纵向振动;动力阻抗
长河坝坝基廊道应力变形特性研究
熊 堃1,2,何蕴龙2,伍小玉3,董园林4
(1.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10;2. 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2;
3.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72;4. 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四川 广元628400)
摘 要:深厚覆盖层上的长河坝心墙堆石坝坝高240 m,坝基防渗墙采用顶部设置灌浆廊道的方式与坝体心墙相连接,廊道受力条件复杂,已有类似工程出现廊道破坏导致漏水的现象。采用基于子模型法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对该部位结构进行重点研究,以薄层单元模拟各种接触面,坝体材料及覆盖层采用Duncan双曲线E-μ模型,考虑大坝实际填筑施工过程和水库蓄水过程,对坝基廊道与防渗墙的应力变形状况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在河床段沿坝轴线均不设横缝,廊道横河向正应力值较大,且极值出现在左右岸1/4跨的位置;廊道底板顺河向拉应力较大,将导致底板产生纵向裂缝;廊道与两岸灌浆平洞的结构缝三向变形形态复杂,止水设计困难。应对廊道的结构型式进行调整以及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以保障防渗系统的安全性。
关键词:长河坝水电站;心墙堆石坝;廊道;防渗墙;子模型法
颗粒级配对真空预压法处理吹填土效果影响试验研究
颜永国,董志良,杨昌斌,陈平山,邱青长
(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230)
摘 要:采用改进的真空预压试验模型对颗粒级配对吹填土加固效果的影响进行试验研究,在相同的加载条件下进行了7组不同颗粒级配的试样真空预压室内模型试验,分别从土体的沉降量、排水量、物理力学试验等几个方面对不同试样的加固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简述吹填土的颗粒级配对加固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真空预压加固吹填土,不同的颗粒级配对沉降量、排水量和加固后物理力学性质有显著影响,是影响吹填土加固效果的主要因素。试验结果对在吹填土选择合适加固方法时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吹填土;颗粒级配;加固效果;沉降量;排水量
水封油库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性数值研究
蒋中明1, 2,冯树荣2,曾 铃1,赵海斌2,梅松华2
(1. 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2.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14)
摘 要:为认识水封石油洞库区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过程,以黄岛地下水封石油洞库的基本地质条件为依据,采用饱和非饱和非恒定流数值分析方法,对水封油库在施工期和运行期可能出现工况下的地下水位变化情况进行了全过程数值仿真计算,分析了不同时期洞库区附近岩体的地下水位分布特点及变化过程。研究表明水封油库区内的地下水位变化过程主要受岩体渗透系数、洞库开挖方式和运行方式的影响;当洞库区岩体渗透系数大于 m/s时,洞顶上方岩体中的地下水将被疏干,必须设置水幕系统来保证洞库的水封效果。
关键词:水封油库;非恒定渗流;地下水位变化特性;数值分析;水幕系统
基于损伤多重分形特征的岩石强度Weibull参数研究
刘树新1,2,刘长武1,韩小刚1,曹 磊1
(1. 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65;2. 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业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摘 要:利用多重分形计算并绘制出表征岩石三维损伤微裂纹分布复杂性的多重分形谱,引入一个表征岩石材料不均匀性、各向异性的相对分形维数,结合多重分形谱的奇异性值,对岩石实际受损状态的量化表达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基于岩石微元强度的Mohr-Coulomb准则表示方法及其服从Weibull随机分布的特点,在本构模型中引入初始损伤分形参数,结合岩石单轴应力应变试验曲线,对不同多重分形参数下岩石强度Weibull参数取值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种岩石在不同损伤状态下,表征其强度特征的Weibull参数值以一定规律发生变化,且微裂纹的分布对受损岩石峰后强度造成不同程度地影响,进一步完善了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
关键词:微裂纹;损伤模型;多重分形;Weibull分布;峰后强度
岩石峰后非达西流问题的探讨
韩国锋,王恩志,刘晓丽
(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4)
摘 要:许多学者从瞬态法测岩石渗透性的压差时间序列计算出渗流速度序列,发现渗流速度与压差梯度不是线性关系,认为岩石峰后存在非达西流。针对该问题,求解了瞬态法中的非稳定渗流问题解析解,发现即使在达西定律适用的情况下,瞬态法中所谓的渗流速度与压差梯度也不是线性关系。另外,利用峰后实测岩石侧向位移与渗透系数的关系、分析峰后渗流雷诺数,说明目前试验中发现的峰后高速非达西流是值得商榷的。但是随着裂隙开度的增大,水力梯度的增加,出现高速非达西流是必然的。
关键词:岩石;峰后;非达西流
求解层状地基平面应变问题的解析层元法
艾智勇1,2,苏 辉1,2,成怡冲1,2
(1.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 200092;2. 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
摘 要:提出了一个求解层状地基平面应变问题的解析层元法。从平面应变问题的基本控制方程出发,通过Fourier变换,并依据微分方程原理,推导出相应问题的解析解;基于该解析解,推导出平面应变问题的精确刚度矩阵,即解析层元;然后根据有限层法原理组合得到总刚度矩阵,通过求解总刚度矩阵形成的代数方程,得到层状地基平面应变问题在积分变换域内的解答;应用Fourier逆变换技术,得到物理域内的解。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讨论了土体的分层特性对地基沉降的影响。
关键词:解析层元;平面应变;层状地基;Fourier变换
列车荷载作用下紧邻平行多孔隧道的环境振动分析
于艳丽1,徐海清2,李振伟3,傅志峰2,谢伟平1
(1.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 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30;
3. 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37)
摘 要:目前常用的关于地铁引起的环境振动评价标准是基于单列车的计算分析结果和实测数据。而随着中国迎来了轨道交通建设的黄金时期,大量近距离多孔交叠隧道不断出现,仍沿用基于单列车的环境振动评价方法将无法真实反映实际的振动环境。武汉市轨道交通2号线与4号线工程在洪(洪山广场站)中(中南路站)区间为四孔紧邻交叠隧道,根据实际工程特点,将其中部分隧道简化为不同净距的四孔平行隧道,建立其三维计算模型,分析了紧邻多孔交叠隧道在不同净距、不同埋深以及不同列车数量作用下的环境振动及其频谱特性,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拟合分析,建议了近似经验公式,确定了环境振动影响范围。研究成果可为今后类似工程的环境振动预测和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振动;列车荷载;紧邻平行多孔隧道
堤坝非稳定渗流观测资料分析方法
刘子方,孙 辉
(南昌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9)
摘 要:堤坝在实际运行中由于上游水位的不断变化,渗流状态是非稳定渗流。由于其边界条件复杂多变,参数很难确定,使得非稳定渗流的求解变得非常困难。在目前观测资料渗流分析中,仍采用稳定渗流方法。应用非稳定渗流理论,借鉴目前简单边界已有的结果,提出了一个新的非稳定渗流近似计算模型。利用已有测压管观测资料,求出非稳定渗流的半经验半理论公式的近似解,并进一步求出测压管水位在上游水位逐日变化的情况下,测压管水位日变化量的计算方法。用此方法计算了实例,与观测结果符合良好,计算值与实测值误差很小,一般仅几厘米,成果理想。求出近似的位势值,比较不同年份位势的变化,可作为工程防渗能力变化及防渗能力的评价指标,用于评价工程防渗状态的变化,应用于大坝安全监测评价中。
关键词:大坝;非稳定渗流;观测资料;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