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走进南科院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试验基地
 
首页
>专题信息>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水循环的影响机理和水资源安全评估>研究成果
简报十:“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水循环的影响机理和水资源安全评估”中期讨论会在京召开
日期:2011年09月22日 20:19:08点击数:字号:【
    2011年7月31日至8月1日,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水循环的影响机理和水资源安全评估”中期讨论会在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建云教授出席并主持会议。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水利部水文局等项目承担单位和依托部门代表等50余人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上,河海大学余钟波教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严登华教授、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王国庆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夏星辉教授分别汇报了四个课题的研究进展和取得的阶段成果,与会人员分别就四个课题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展开了广泛讨论。
    余钟波教授汇报了课题一“气候变化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机理研究”研究进展情况。课题组已选择黄淮海地区一批实验站和实验流域,开展了典型区域水循环机理实验研究;结合实验站的历史观测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蒸散发变化规律,初步研究了水循环要素相互作用机理;分析了黄淮海地区气候变化特征以及淮河流域水汽通量收支;以淮河流域史灌河子流域(流域面积5700 km2)为研究区,建立了Noah陆面模式与 HydroGeoSphere分布式水文耦合模型,研究了时空尺度及其转化对耦合模型的影响和分布式水文模型不确定性及多目标自动率定技术;以淮河五道沟水文水资源实验站的点观测试验为基础,研究了地下水位对土壤湿度反演的影响机理;自主研发了陆面-水文耦合模型;选取了三个气候模式,基于分布式新安江月水文模型,初步研究了未来气候变化下的水文响应。部分研究成果公开在《Water Resources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等国际权威杂志公开发表。最后,他结合实验及课题开展情况,就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耦合的试验研究、定量评估近50年来水循环大气过程水汽通量的多时空尺度变化特征、进一步完善自主建立的陆面-水文动力耦合模型等研究重点做了汇报。
    严登华教授汇报了课题二“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及风险评估”的进展情况。课题组分析了我国的旱涝灾害特征和发展新形势,初步提出了旱涝灾害的风险应对;提出了黄淮海流域旱涝灾害评价标准,初步分析了万年尺度、千年尺度、500年尺度以及50年尺度旱涝灾害的时空演变规律;分析了淮河流域雨洪时空变化规律,包括极端降雨、大暴雨以及典型大洪水(天然)的时空变化规律,初步构建了黄河三花间水文模型并进行了参数率定,以用于分析洪水演变规律;进行了主要农作物和自然植被的耐旱实验,自主研发了自然降雨量野外自动控制装置;初步分析了典型湿地土壤系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规律;初步开发了面向干旱的分布式水循环模拟模型;构建了黄淮海地区玉米干旱灾害动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以豫北地区为例,进行了干旱灾害风险分析与区划;构建了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数值模拟模型和风险评估系统框架;初步提出了黄淮海地区旱涝灾害风险预测方法和框架。研究成果已发表SCI文章16篇,EI等其他文章40余篇。
    王国庆教授汇报了第三课题“气候变化对区域水资源影响评估及不确定性分析”进展情况。课题组开展了大量的资料收集与调研工作,分析了黄淮海地区的水文变化特性,初步得出该地区降水、气温、蒸发等气象要素及实测径流量自1955年以来历史演变规律和趋势;针对选用的流域水文模型开展了影响评价模型的适用性研究;初步建立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影响的归因分析方法体系,并在典型流域进行计算分析;针对气候情景的不确定性,探讨了未来气候情景选择原则,提出了相关筛选方法和修正的技术方案。目前,课题公开发表研究成果于国内外学术期刊,其中SCI文章9篇,EI文章20篇,核心期刊3篇。
    夏星辉教授汇报了第四课题“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资源安全评估和适应对策研究”进展情况。本课题通过广泛收集气候、水文、水质等基础数据;已初步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区域工业、农业、生活和生态需水的影响机理;构建了气候变化条件下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体系;提出了需水管理理论为基础的应对气候变化综合策略。部分研究成果已公开发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其中SCI论文20篇,EI论文4篇,中文核心3篇。另通过国际会议等交流形式,不断促进成果的交流与创新。
    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建云院士在会上对每个课题下阶段研究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课题间的配合衔接进行了协调,并对会议作了总结。张院士在会议总结中指出,该项目自2010年7月立项以来,项目组成员紧密团结、扎实工作,根据项目任务书的要求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实验研究,各课题组均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有些成果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在分析前期研究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张院士对下一步的工作强调指出:(1)各课题要紧密围绕地任务书要求开展工作,在完成任务书目标的前提下可拓展相关的研究内容;(2)要加强实验研究,加强成果的凝练和集成,注重规律性、机理性成果的总结和提炼;(3)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每个课题要做到研究技术路线合理、资料可靠、方法严谨,提出的结论要谨慎,经得起推敲;(4)成果表述要清楚,图、表等表达要正确;(5)课题之间要加强交流配合,实行数据共享;(6)在研究中注意及时建立数据库,实验记录、分析和计算等阶段性成果均要入库,以便数据汇交;(7)严格按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使用经费,按计划执行经费支付进度。最后,张建云院士对项目中期检查验收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总访问量: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