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走进南科院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试验基地
 
首页>学术交流
《岩土工程学报》2019年第10期中文摘要
日期:2019年11月04日 14:24:16点击数:字号:【

盾构隧道下穿老旧建筑物群微沉降控制技术研究

谢雄耀1,2,张永来1,2,周  彪1,2,曾  里1,2,刘凤洲3

(1. 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2.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 200092;

3. 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101)

摘  要:中心城区盾构隧道下穿老旧建筑物的沉降控制是盾构施工的焦点问题。通常沉降控制方法是通过地表沉降监测数据,决定是否进行二次注浆,但地表及建筑物变形早已发生。为了弥补传统方法沉降处置滞后的不足,提出了“微沉降”施工控制技术,开发了壁后注浆雷达实时检测系统与自动化监测预警平台,在地表沉降发生之前及时注浆填充地层损失的空隙,防止地表沉降,保证老旧建筑物安全。济南轨道交通R3线王—裴区间隧道下穿越的老旧建筑物群,建造时间多为20世纪70—80年代,部分墙体风化严重,大大增加了地表沉降控制、建筑物保护难度。首先,利用三维有限元软件,对隧道下穿苏宁大楼和农业银行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认为适当增加注浆压力可以有效减小地表沉降值,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较为吻合。其次,为了掌握壁后注浆质量,控制隧道下穿化肥厂宿舍楼时的地表变形,开发了壁后注浆雷达实时检测技术,在衬砌拼装间隙检测注浆质量,动态调整注浆压力及注浆量,有效控制了地表沉降。同时,项目采用自动化监测和人工监测联合的监测方案,实时监测建筑及地表变形,并通过移动端手机应用实时掌握变形情况,可及时采取措施。利用雷达实时检测结果与地表监测结果,地上地下联动,地表沉降被控制在5 mm之内,最终基本实现了“微沉降”的目标,建筑物得到了良好的保护。

关键词:地铁隧道;下穿建筑物群;壁后注浆实时检测;自动化监测;微沉降

基于沉降控制的高路堤涵洞纵向调荷技术

谢永利1,冯忠居1,李少杰*1,2,董芸秀1,郝宇萌1,3,张梦冉1,胡海波1

(1.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2.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40;3.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710065)

摘  要:为解决高路堤涵洞纵向不均匀沉降所带来的病害问题,基于纵向沉降控制的高路堤涵洞调荷机理,利用有限元软件研究涵洞填土与地基土特性以及不同EPS板参数对涵顶垂直土压力和涵底土体沉降的影响,通过离心模型试验探讨涵洞纵向铺设EPS板对高路堤及涵洞的沉降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不同EPS板模量、铺设范围、厚度以及地基处理范围对高路堤涵洞纵向沉降差减少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填土模量与泊松比对涵顶垂直土压力及涵底土体沉降的影响不显著;②随着地基土模量与泊松比的增加,涵底土体纵向沉降趋于均匀分布;③数值仿真与离心模型试验成果得出,沿涵洞纵向分层铺设EPS板时,涵洞纵向调荷效果最佳;④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基于纵向沉降控制的高路堤涵洞调荷设计计算方法。

关键词:道路工程;高路堤涵洞;调荷技术;数值模拟;离心模型试验

压实膨胀土非饱和渗水系数函数的密度与水力滞回效应

周葆春,陈  志

(信阳师范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摘  要:为探讨密度与水力滞回对膨胀土非饱和渗水系数函数(hydraulic conductivity function, HCF)及非饱和渗流的影响,以压实弱膨胀土为研究对象,开展变水头渗透试验获得饱和渗透系数–孔隙比e关系。基于van Genuchten-Mualem(VGM)模型,采用TRIM(transient release and imbibition method, 瞬态脱湿与吸湿)试验方法获得6种密度下脱/吸湿过程的HCF模型参数α,n,并构建α,n与e的经验公式。基于所获HCF模型参数在Hydrus中开展降雨入渗数值分析。结果表明:①土体密度与水力滞回对α,n影响显著;无论脱/吸湿过程,α,n均随e增大而增大;相同密度下,脱湿过程α,n均小于吸湿过程对应值。② 密度与水力滞回均对吸力表达的HCF影响显著;不同e下HCF存在“交叉”现象:相同吸力下,交叉点前,密度小的试样渗水系数k值大;交叉点后,密度大的试样k值大;同一密度相同吸力下脱湿过程k值明显大于吸湿过程k值。③ 密度对体积含水率θ表达的HCF影响显著,相同θ下,密度大的试样k值小,但不存在“交叉”现象;水力滞回对θ表达的HCF影响微弱,同一密度下脱/吸湿过程HCF接近。④ 数值分析表明,土体密度对非饱和渗流影响显著,但密度变化对湿润锋前进速度快慢影响不具单调性;水力滞回对渗流分析结果影响明显;采用形式简单的HCF模型如VGM模型,采用α,n与e的经验公式,对不同密度、不同脱/吸湿路径采用对应的模型参数值,是综合考虑密度与水力滞回对非饱和渗流影响的可行方法。

关键词:非饱和渗水系数函数;van Genuchten-Mualem模型;水力滞回;TRIM试验方法;渗流分析\

工业镍铁渣的路用特性及原位试验研究

贺  炜1,刘剑锋1,尹平保1,陈彦虎2,杨文斌1,陈宇林1,吴永昌3

(1. 长沙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2. 广东广青金属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阳江 529533;

3. 广州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摘  要:综合采用室内和原位试验研究了工业镍铁渣作为路基填料的适用性。首先实测并统计了不同地区工业镍铁渣的化学成分,分析得到了其主要组分及变异性;同时在室内开展了不同击实条件下的颗粒特性、抗剪强度指标、CBR、压蒸粉化率及回弹模量试验,探讨了不同应用条件下工业镍铁渣的力学特性及路用指标。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施了镍铁渣路堤足尺原位试验,实测了施工期及工后路堤沉降量、水平位移及孔隙水压力的发展规律,并基于有害物检测试验结果评价了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镍铁渣主要由SiO2、MgO、和CaO 3种成分组成,其中游离态MgO与CaO具有一定膨胀性,用于填料前须确保浸水膨胀率不大于2%;镍铁渣为级配不良砾土,标准击实功下其颗粒级配变化较小,掺配10%~20%的黏土有利于改善其路用性能指标。原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土工加筋路堤方式应用镍铁渣效果较好,监测获得的路基变形量在施工初期即可稳定,施工后期及工后变形较小,渗透性好,孔隙水压力可即时消散。根据镍铁渣环境有害物质检出值,其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可直接入场(非预处理)填埋,符合路基填料的环保要求。综合力学及环境试验结果可知,镍铁渣进行适当改良或处理后可直接作为路基填料使用。

关键词:道路工程;镍铁渣;路用特性;足尺原位试验

节理岩桥裂纹扩展的热红外前兆信息研究

陈国庆1,潘元贵1,张国政1,张广泽2,王  栋2

(1.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59;2.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 成都 610031)

摘  要:由于岩质边坡内部锁固段岩桥应力聚集较高,含节理的岩质边坡易发生突发性失稳。对含不同岩桥长度花岗岩试件开展单轴试验,采用红外热像仪全程监测,研究岩质边坡破裂前的热红外热像和温度变化特征,并借助声发射和高速摄像机分析裂纹开展源、裂纹扩展趋势、声发射特征及演变机制。研究表明:岩桥试件破裂前存在两种热红外前兆,未来破裂处热像异常前兆和热红外平均温度–时间曲线异常;热红外前兆出现时间提前于声发射前兆,随着岩桥长度的增加,热红外前兆提前性变得更为突出;下部预制节理裂隙尖端处的热像变化可以预测未来裂纹扩展方向,定位表面裂纹开展源头;利用断裂力学应变能密度因子理论,揭示了单轴应力状态下岩桥长度对起裂扩展的影响机制。热红外前兆相较于其他前兆形式更提前可靠,采用红外热像仪监测岩桥试件破裂前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为节理岩质边坡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岩桥;热红外前兆;声发射;裂纹扩展;应变能密度

考虑温度效应的饱和土地基固结理论

邓岳保1,王天园1,孔纲强2

(1. 宁波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浙江 宁波 315211;2. 河海大学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98)

摘  要:考虑温度(加热)的固结理论是当今岩土工程领域颇为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其在能源地下工程、核废料处置和热法地基处理等方面具有应用背景。针对现有热固结理论研究的不足,考虑加热对土体固结压缩特性和孔隙水压力的影响,给出了荷载和加热联合作用下饱和土地基固结沉降、超静孔压和固结度的实用计算方法。基于详细的参数计算分析,探讨了热固结理论的合理性。最后开展耦合加热的软土地基和竖井地基模型试验,将理论解答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检验理论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热固结理论可以分析地基在加热后的回弹与沉降,解释加热引起的超静孔压上升和快速消散,扩展了常温下的经典固结理论,可供涉热岩土工程相关问题分析时参考。

关键词:固结理论;沉降;超静孔隙水压力;固结度;温度效应

张开度影响的裂隙体破断机制探讨

蒲成志1,杨仕教1,张春阳*2

(1. 南华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预制裂隙闭合形态是影响裂隙体模型破坏模式及破断机制的重要因素。为了系统探索裂隙闭合形态对裂隙体试件破断机理的影响,基于插片法用水泥砂浆材料制备了具有4种不同张开度的裂隙体试件,在RMT-150B试验机上开展了单轴加载试验,发现:裂隙体张开度为0.1 mm时,不同倾角裂隙体峰值强度变化规律与滑动裂纹模型理论(μ=0)揭示规律相吻合;张开度为0.2,0.4,0.8 mm时,不同倾角裂隙体峰值强度变化规律与滑动裂纹模型理论预测规律不一致。为探索压缩条件下张开裂隙模型的破断力学机制,基于弹性力学椭圆孔渐进应力场环境,结合应力叠加原理,分析了渐进应力场中法向压应力和横向压应力对孔口应力集中现象的贡献,给出了任意倾角椭圆型裂纹孔口环向集中应力的表达式,然后对试验过程中水平展布预制裂隙微裂纹发育特征与破断屈服过程的力学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讨论了渐进应力场中剪应力对尖端微裂纹发育的力学作用机理。

关键词:裂隙体;闭合型裂纹;张开型裂纹;张开度;渐进应力场

流域淤地坝系的溃决洪水分析

张幸幸,陈祖煜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8)

摘  要:中国黄土高原建成了数量众多的淤地坝,形成了大量的小流域坝系。当坝系的空间分布不合理时,一坝溃决往往引起下游坝连锁溃决。为了合理评价坝系的整体防洪能力,提出了一套模拟暴雨引起淤地坝坝系连锁溃决过程的方法。定义了坝系中坝的分级规则,提出了一种自动确定每座坝分级的方法。根据坝的分级从低到高的次序,依次对坝系中的每座坝进行产流分析、水库调蓄分析、溃坝判别和溃坝洪水分析,从而模拟坝系的连锁溃决过程。基于上述方法编制了计算程序,对陕西省绥德县的王茂沟小流域坝系的连锁溃决问题进行了模拟,并结合有关淤地坝水毁调查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淤地坝;小流域坝系;溃坝;暴雨;洪水

层理方向对砂岩断裂模式及韧度的影响规律试验研究

李  斌1,黄  达*1,2,姜清辉3,陈国庆4

(1.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 400045;2.河北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天津 300401;3.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4.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59)

摘  要:为了探索具有层理面的砂岩断裂力学性质的各向异性,开展了具有不同层理方向的半圆形砂岩试样在不同切缝角度下的三点弯试验研究,揭示了层理方向对砂岩应力强度因子、断裂韧度及破裂模式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试样破裂模式受层理面与荷载方向夹角θ控制:θ=0°时,沿层理面张裂破坏;θ=30°时,沿层理面剪切破坏;θ=       45°,60°时,切层和沿层理面混合破裂;θ=90°时,切层破坏。不同层理角度的试样测得的断裂韧度差异较大,切缝角α=0°时,θ=90°试样断裂韧度最大,θ=0°试样断裂韧度最小,且KImax/KImin=2.36。运用有限元计算了各试样的无量纲化应力强度因子,结果表明切缝角α=0°时,无量纲化II型应力强度因子YII受层理面与荷载方向夹角θ影响显著:θ=0°,90°试样YII=0,呈现I型断裂;θ=45°,60°试样YII≠0,呈现出I-II复合型断裂;θ=30°试样YII最大,以II型断裂占主导,其余切缝角度下试样无量纲化I型应力强度因子与II型应力强度因子随层理角度θ的变化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通过扩展有限元XFEM计算出的试样起裂角、断裂韧度及断裂路径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结果表明各试样的起裂角随层理面与荷载方向夹角θ及切缝角α的变化呈现一定的各向异性。试验所得规律有助于更全面理解具有层理面岩石的断裂特性,并可作为对各向异性岩石断裂力学理论研究和数值计算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半圆形砂岩试样;层理方向;三点弯试验;应力强度因子;断裂韧度;破裂模式

珊瑚砂动剪切模量预测的应变–损伤状态耦合模型

梁  珂1,陈国兴*1,2,王彦臻1,秦  悠1

(1. 南京工业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09;2. 江苏省土木工程防震技术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9)

摘  要:对南海饱和珊瑚砂进行了4类不同加载模式的不排水动三轴试验,研究了不同相对密度Dr和平均有效围压 下加载第一周的动剪切模量比G1st/G0与剪应变幅值 的关系,G1st/G0受Dr的影响很小,随 的增大而增大。由于分级加载过程中土体结构与相对密度发生改变,在 > 3×10-4时,应变控制的分级循环加载获得的G1st/G0– 曲线位于等应变幅值循环加载获得的G1st/G0– 曲线的上方。结合两类试验结果,给出了饱和珊瑚砂的G1st/G0– 模型。基于弹性应变能理论,提出了可以描述土体损伤状态的状态参数Pd(damage parameter),探究了不同加载模式下动剪切模量比G/G0随土体损伤状态参数Pd的发展规律。在双对数坐标中,同一应变幅值下的(1-G/G0)–Pd可用直线表示,其斜率与应变幅值 和历史加载过程中的最大应变幅值 有关。结合G1st/G0– 和G/G0–Pd关系,给出了可以同时反映应变幅值和破坏状态影响的珊瑚砂动剪切模量预测模型。

关键词:珊瑚砂;动剪切模量;弹性应变能;损伤状态;动三轴试验

冲击荷载作用下花岗岩残积土的动力损伤与破坏机理

刘新宇1,2,张先伟*1,3,孔令伟1,徐  超4

(1.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1;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3. 广西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0;4. 厦门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000)

摘  要:为调查冲击荷载作用下花岗岩残积土的力学行为,开展了不同冲击频率(3~15 Hz)和振幅(100~400 kPa)影响的循环冲击试验,分析冲击荷载引起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和变形的发展规律。结果表明:振幅和频率的影响均存在临界值,振幅与频率超过临界值时,土体损伤强烈会引起强度迅速衰减。低频与超高频冲击下更易产生较高孔压,从而导致有效应力降低进而引起强度下降。根据冲击应力与应变的滞回曲线的形态特征提出了花岗岩残积土冲击动力损伤的3个定量评价参数,并据此提出了3种冲击破坏类型与辨识方法,指出冲击能量耗散引起的结构损伤及塑形变形累积是花岗岩残积土产生冲击破坏的根本原因,其影响程度取决于土的原始结构强度与微观裂隙发育程度,也与冲击模式和应力水平导致的裂隙扩展规律和塑性累积变形大小有关。工程实践中应查明土体在冲击荷载下的临界振幅与临界频率,尽可能避免采用高振幅与低频率及超高频率荷载冲击土体。研究有助于了解冲击荷载的作用规律和土体力学响应,为中国花岗岩风化地层的施工与设计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关键词:冲击荷载;花岗岩残积土;轴向应变;孔隙水压力;塑性应变;结构损伤

风化岩地基GFRP抗浮锚杆力学与变形特性现场试验

匡  政1,张明义1,白晓宇*1,王永洪1,闫  楠2,朱  磊1

(1. 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033;2. 青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摘  要:利用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对10根GFRP抗浮锚杆进行现场拉拔破坏性试验,研究了风化岩地基中GFRP抗浮锚杆的承载性能与变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发生滑移破坏的锚杆杆体、锚固体荷载–位移差曲线高于同型号发生断裂破坏的锚杆;锚固长度接近临界锚固长度的试验锚杆荷载–位移差曲线上升较平稳;增加杆体直径有助于提高锚杆承载能力、限制杆体位移并且降低杆体、锚固体的位移差。此外,杆体横截面轴应力沿锚固深度呈“反S型”分布,由孔口沿锚固深度方向递减;锚杆轴向界面剪应力沿锚固深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剪应力在锚固体内按斜向上方向由第一界面传递至第二界面。最后,利用剪应力分布简化模型求得杆体、锚固体位移差与发生滑移破坏的锚杆试验结果较为一致,可为GFRP锚杆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GFRP抗浮锚杆;光纤光栅传感技术;荷载–位移曲线;位移差;轴应力;剪应力

地基沉降计算的困难与突破

杨光华1,2

(1.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610;2. 广东省岩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610)

摘  要:太沙基(Terzaghi)创立土力学理论已近百年,但土力学的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工程设计应用最广的内容:地基沉降计算和承载力合理确定还没有很好的解决,以致土力学被称为是一门半理论半经验的“艺术”科学。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如何突破?能使理论更接近实际一点吗?这里介绍我们所做的一些工作和思考,就是分析沉降计算不准的原因是由于室内土样试验获得的参数与现场原位土试验获得的参数差异大,同时通常的沉降计算方法难以考虑土体应力水平产生的侧向变形引起的非线性沉降。建议对硬土地基采用原位压板试验建立的切线模量法计算地基的沉降,可以解决原位土参数和应力非线性的问题,对软土主要是解决应力非线性问题。对合理确定地基承载力,应该计算实际基础的荷载沉降曲线,由基础的荷载沉降曲线,用强度和变形双控的方法,才能合理的确定地基的承载力。希望抛砖引玉,共同努力,推进学科发展。

关键词:沉降计算;切线模量法;地基承载力

连续分布的粗粒土级配方程与压实性能

朱  晟

(1.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24;2.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4)

摘  要:以Morgan等人提出的生长曲线为基础,提出了可反映粗粒土“S型”以及“上凸型”颗粒分布的2参数级配方程及参数取值范围;当形状参数a趋向无穷大时,则级配方程转化为分形分布公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相对密度试验手段确定最优压实性能级配的方法。建议级配方程对于长河坝、大石峡、两河口等高坝的填筑级配,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利用所得研究成果,对大石峡砂砾料进行室内相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①对于最大粒径60 mm的不同分布规律的粗粒土而言,随着级配参数的变化,其最大、最小干密度均存在极值点或拐点,且对应的临界P5值都在35%附近。②临界P5值对应粗粒土的极优压实性能级配;颗粒级配越接近分形分布,压实性能越好,临界P5值对应的分形分布级配,即为最优压实性能级配。接近分形分布的长河坝堆石料,较低的现场压实参数却获得了较高的填筑干密度,也佐证了这一结论的合理性。 ③利用临界分形维数的尺度无关性,可以方便地将室内最优压实性能级配的研究成果推广至现场不同最大粒径的工程级配。结论可用于粗粒土的级配设计以及压实性能评价。

关键词:粗粒土;级配;压实特性;相对密度;分形理论

堆石料注浆技术及注浆后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邓成进1,2,党发宁1,苗  喆2,陈兴周3

(1. 西安理工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48;2.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65;

3. 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摘  要:采用自密实砂浆对砂岩堆石料进行现场注浆试验,验证堆石料注浆扩散范围的可控性及注浆技术的可行性;该注浆技术施工简单,注浆后堆石料之间形成砂浆胶结结构,减小了堆石料的孔隙率,改善了堆石料的力学性质。同时开展了室内静力大三轴试验,对比分析了注浆前后及不同级配特征情况下注浆堆石料的力学特性;研究了围压、粗颗粒含量对注浆堆石料力学性质的影响,讨论了不同围压、不同级配特征堆石料的强度参数和变形特征。试验表明,注浆极大提高了堆石料抵抗变形的能力;粗颗粒含量越高,骨架作用越显著,注浆后能形成相对稳定的胶结结构,堆石料的强度参数越高,抵抗变形的能力越好。

关键词:自密实砂浆;注浆堆石料;粗颗粒;胶结结构

高温后上海软黏土的土–水特性及微观机理试验研究

陈正发1,2,朱合华*2,闫治国2

(1. 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2.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

摘  要:土–水特征曲线(SWCC)是揭示非饱和土性状的主要本构关系,但对于100℃以上高温环境下软黏土的土–水特性研究很少。针对上海软黏土的常温(20℃)土样和105℃,150℃和200℃等高温加热4 h后的土样,采用气相法研究了高温作用后上海软黏土的土–水特征曲线随温度的变化,同时,通过扫描电镜(SEM)试验研究了高温后软黏土的土–水特性随温度变化的微观机理。试验结果表明100℃以上高温环境下上海软黏土的土–水特征曲线随温度升高呈逐渐下降趋势,说明随温度升高软黏土的持水能力下降,吸力降低,进气值减小。分析各温度下土样的SEM图像发现,土的总孔隙数量减少,但少量孔隙的孔径增大,从微观特征上说明了土–水特性随温度升高的变化趋势和变化机理。说明,孔隙数量和孔隙结构随温度升高发生的变化是导致软黏土的土–水特性随温度升高而变化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高温环境;软黏土;土–水特性;微观特征

粉土界面恒刚度循环剪切试验研究

王  腾,张  哲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山东 青岛 266580)

摘  要:竖向循环荷载作用下桩土界面的作用机理是研究桩土摩擦疲劳的关键。针对循环荷载作用下桩–粉土界面的剪切性能,使用改进的剪切试验装置在恒刚度条件下进行循环剪切试验,研究循环次数、累积位移和法向刚度对其摩擦疲劳性能、循环后单调剪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粉土在循环剪切过程中,法向应力和剪应力在初始10个循环内随循环数增加快速衰减,随着循环进行,逐渐趋于稳定;单次循环内在剪切位移方向变化时,土体呈现表现出剪缩–剪胀–剪缩交替现象,总体变形呈现剪缩的趋势;循环荷载作用下,粉土界面的法向应力和剪应力随法向刚度增大衰减速率增大,达到稳定的累积循环位移越小;粉土循环后的单调剪切、法向应力恢复的单调剪切的剪应力比小于首次单调剪切试验值,且法向应力恢复的循环后剪切试验的剪胀程度较小,表明循环剪切过程中界面处粉土颗粒棱角破碎,颗粒变得光滑。在对试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与累积位移、法向刚度和初始应力相关的无量纲累积位移,建立了法向应力和界面摩擦角随累积位移的衰减方程。

关键词:摩擦疲劳;循环剪切;循环后剪切;粉土;恒刚度;累积位移

絮凝剂和缓凝剂对水泥固化疏浚淤泥浆效率的影响研究

章荣军1,董超强1,郑俊杰*1,陆  展2

(1. 华中科技大学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4;2.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64)

摘  要:在疏浚淤泥浆堆场表面形成硬壳层工作平台往往是进行堆场地基处理、缩短堆场周转期限的必要环节,但既有途径大多都涉及到在极端不利环境(泥沼)下的人力劳作,机械化程度低且施工速度极慢。鉴于此,基于常规水泥固化法(简称CCSM),提出了采用絮凝–固化联合法(简称FSCM)处理表层疏浚淤泥浆形成硬壳层的新思路,通过开展一系列室内模型试验,探讨了在处理疏浚淤泥浆时用FSCM代替CCSM(即引入絮凝剂和缓凝剂)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重点分析了絮凝剂和缓凝剂剂量对水泥固化淤泥浆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FSCM能“飞跃式”提升水泥对疏浚淤泥浆的固化效率,在最优絮凝剂剂量条件下可将不排水抗剪强度提高至CCSM的4.8倍以上;另外,向FSCM中引入缓凝剂还能明显强化颗粒物理沉积/固结程度,进一步促进中晚期的强度发展,且在最优缓凝剂剂量条件下,不排水抗剪强度比不掺入缓凝剂时的不排水抗剪强度高35%以上。

关键词:疏浚淤泥浆;固化;絮凝;缓凝;抗剪强度;含水率

崩解泥化过程中泥岩强度衰减因素研究

曹雪山1,2,额力素1,赖喜阳1,周  赛1,李国维1,2,袁俊平2,吴建涛1,2

(1. 河海大学道路与铁道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24;2. 河海大学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24)

摘  要:崩解是泥岩的基本特性,是土体的主要形成方式。受自然气候的干湿循环作用影响,泥岩崩解、泥化,引发了许多边坡坡面剥蚀及边坡失稳问题。因此研究泥岩在崩解泥化过程中强度衰减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以引江济淮试验工程的河道边坡下部低强度、弱膨胀的红层泥岩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自然约束的崩解试验研究方法,对干湿循环过程中泥岩试样的裂隙开展,颗粒组分,耐崩解比,剪切强度及强度指标等参数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干湿循环效应存在临界次数。在7次干湿循环前,泥岩试样的参数变化显著,有裂隙增长、细颗粒含量比例增加,耐崩解比、剪切强度及强度指标的减小。7次干湿循环后,这些参数变化均不明显。崩解物的耐崩解性变化特征与完全崩解颗粒粒径阈值Dcr无关,耐崩解指数IDi及耐崩解率DR减小特征趋势相同。泥岩崩解物的强度指标与耐崩解率DR呈现很高的正相关性。这些说明干湿循环为诱发岩石崩解的因素,对强度衰减起作用的是试样的颗粒组成与状态变化,耐崩解率是颗粒组成与状态的量化指标。

关键词:泥岩;干湿循环;强度衰减;侧限崩解试验;崩解性状

粗粒料湿化变形特性研究

周雄雄1,2,迟世春*1,2,贾宇峰1,2

(1. 大连理工大学海岸与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 大连 116024;2. 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水利工程学院工程抗震研究所,辽宁 大连 116024)

摘  要:粗粒料作为建筑材料广泛使用于大坝、路基等变形控制要求较高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其中,使用过程中的湿化变形尤为重要。通过分析粗粒料单线法湿化试验数据发现,湿化体变与湿化轴变的比值 、平均主应力 和广义剪应力 三者满足扭面关系。当 恒定时,此扭面变为 – 平面内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利用上述发现推导出了 的计算公式,其形式为q/p的对数函数。利用该文提出的湿化体变与湿化轴变比值的计算方法和湿化轴变与湿化应力水平的双曲线关系,拟合了三轴湿化试验数据,发现该文给出的计算湿化变形的方法不仅能够体现湿化体变的湿缩现象,还能体现湿胀现象,而且模拟值与试验数据拟合度较高。

关键词:粗粒料;湿化变形;扭面关系;平均主应力;广义剪应力

特厚煤层掘进工作面冲击地压综合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杨光宇1,姜福兴2,曲效成3,李  琳4,魏全德3,李乃录4

(1.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采设计事业部,北京 100013;2.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3. 北京安科兴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102299;4. 彬县水帘洞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彬县713500)

摘  要:以近年来特厚煤层掘进工作面冲击地压事故为工程背景,通过事故现场勘查对其发生冲击地压的机理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围岩动态结构演化的掘进工作面冲击地压事故分区:即迎头区、塑性圈动态演化区、塑性圈稳定区。通过研究各区域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和可监测特征,提出了采用“围岩震动、围岩应力动态、锚杆锚索支护力和煤体钻屑量”进行四位一体的监测预警特厚煤层掘进面冲击地压实时危险性的学术思想,并通过现场实践得出了工程上监测预警特厚煤层掘进工作面冲击危险性的方法和指标。将研究成果分别应用于陕西、河南等矿区特厚煤层工作面掘进期间的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有效预警了掘进期间的冲击危险并及时采取了卸压解危措施,保证了工作面的安全开采。

关键词:特厚煤层;掘进工作面;冲击地压;综合监测预警

卸荷条件下黄土湿陷系数的计算方法及验证

金  鑫,王铁行,赵再昆,罗  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摘  要: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桩间土在浸水作用下存在卸荷与湿陷的伴生过程,考虑卸荷作用的黄土湿陷变形还难以计算。首先探讨了卸荷湿陷与传统湿陷的差异性,分析了湿陷完成比、卸荷应力比等因素对黄土卸荷湿陷变形的影响,然后考虑各影响因素进行了卸荷湿陷试验,采用湿陷完成比、卸荷湿陷比和卸荷应力比来描述原状黄土的卸荷湿陷过程。由于逐级多次卸荷试验更符合工程实践中的连续卸荷工况,重点进行了多次卸荷试验。基于单次卸荷与多次卸荷试验结果,建立了考虑卸荷作用的湿陷系数计算方法。进一步采用卸荷湿陷系数,得到了考虑卸荷作用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桩间土自重湿陷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室内验证试验与工程实例计算,论证了卸荷条件下黄土湿陷系数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关键词:卸荷;黄土湿陷;湿陷系数;卸荷

考虑相互作用影响的堆石料动力参数反演

王茂华1,2,迟世春*1,2,刘振平3

(1. 大连理工大学海岸与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 大连 116024;2. 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水利工程学院工程抗震研究所,

辽宁 大连 116024;3. 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摘  要:通过黏弹性人工边界及相关的等效结点力法实现了半无限域的地震动输入,采用多种群遗传算法和径向基神经网络构建参数反演平台,建立了考虑坝基相互作用及辐射阻尼影响的土石坝动力参数反演分析模型。多种群遗传算法优化得到坝体堆石料动力参数,可有效避免传统遗传算法的早熟问题;经过训练的径向基神经网络描述模型参数和加速度反应谱值之间的映射关系,节省参数反演的计算时间。对鲤鱼潭大坝动力参数的反演结果表明,测点加速度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考虑相互作用的反演得到堆石料最大动剪模量系数C值最大,刚性地基模型反演结果居中,室内动三轴试验值最小,工程应用时室内试验值应予以修正。

关键词:相互作用;动力参数;反演;黏弹性边界;多种群遗传算法;径向基神经网络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岩土工程学报》2019年第9期中文摘要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成功实现大江截流
·叶建春督导水利部定点扶贫重庆市5区县小型水库建设巡视整改情况
·我院质量管理办公室检查引江济淮工程江水北送段全过程检测项目部工地试验室工作
·吴时强简介
最新文章  
总访问量: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